着力提升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各地动态 2024年10月11日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质,关系到社会的繁荣与和谐。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大繁荣,增强国家综合国力,需要我们加快提升文史哲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加强文史哲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
  当前,文史哲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仍面临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偏重界限严格的专业教育,文史哲之间、文史哲与其他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不足;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缺乏与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课程等。
  对此,高校要破瓶颈,补短板,强化价值引领,通过创新文史哲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文史哲跨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新体系,加强文史哲学生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史哲专业深入融合,改革文史哲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等途径,切实提高文史哲领域育人成效。
  提高文史哲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迫切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在文史哲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荣誉课程建设,提升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质量。尊重学生个性,推进“一生一案”,提供本研贯通、跨学科专业、创新创业等多元发展路径供学生选择,更好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术志趣与发展个性,推动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为学生的自由探索充分留白。
  在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单一学科已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全球性挑战,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同样是文史哲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构建文史哲跨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要勇于打破文史哲学科壁垒,有效整合文史哲优秀师资资源,打造文史哲大类平台课。要积极推进文史哲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通过跨学科课程、跨学科讲堂、跨学科系列对话、文史哲师生共同研究项目、跨学科工作坊等形式和内容,促使文史哲学生了解相关学科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为学生在继续深造后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前提条件。
  加强文史哲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要通过重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文史哲人才培养的文理思维贯通。鼓励和引导文史哲学生选择理工科通识课程修读,提升文史哲学生文理贯通能力,加强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在文史哲专业课程体系重构过程中,要明确专业课程的思维训练目标和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核心素养,建设一批文理融合课程和思维训练课程,推动文史哲教师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革新,进一步提升文史哲学生跨学科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实效。
  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史哲专业的深度融合是文史哲领域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培养新时代所需的高素质文史哲人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要主动因应人工智能的冲击,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文史哲专业建设,以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改革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打造系列人工智能技术与文史哲学科专业融合课程,加强文史哲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课程建设,不断提升文史哲学生的数智素养和创新创造能力。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文史哲人才,还要求改革人才培养评价机制。要用好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以评价改革带动资源配置和育人体系的变革。在课程考核方面,可以探索非标准答案的、开放性的、个性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推动挑战性、进阶性、研究型的考试评价改革。在教学质量层面,应通过评价倒逼课程改革、变革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程质量。在培养质量评价方面,要建立以学生培养质量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评价机制需要从单一的考试成绩转向多元化评价,包括学生的学术研究成果、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作者:艾东升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10日 第02版 版名:评论·时评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 上条报道:助力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
  • 下条报道:广西高职招考将统一划定分数线



  • 地址(add):北京东城区胜古中路一号院3号楼 邮编(P.C.):100029

    E-mail:citmc@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