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联体”关键在“联”

各地动态 2024年11月11日 

     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推动各地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并着重在实践育人、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同步上加强协同配合。这一文件的出台,对破解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升我国教育发展质量特别是提升教育发展的社会协同力,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怎么建设“教联体”?怎么建好“教联体”?尽管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但建设“教联体”的第一步在“联”。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走好第一步最为关键。
  建设“教联体”的关键在“联”。要通过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各方之间的联结、联通、联系,实现家校社联合、联动,实现“联人员、联部门、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通过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围绕学生成长建立起广泛联结,建设教育发展生态圈,织起学生健康成长支持网、防护网。这是“教联体”建设的基础和必由路径。
  首先是建立家校社联结的架构体系。通过搭建不同的管理和服务平台,将家庭、学校、社会有关各方联结起来,形成教育网络,这个网络就是“教联体”。联结是“教联体”建设的起点,意味着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建立沟通桥梁和通道,打破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联通。这种联结有助于形成推动全社会支持教育的格局,促使各方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教育责任,弄清自己在教育事业中的定位。
  其次是畅通家校社之间的联系,形成日常联系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信息和资源的交流。加强联系是增进理解、促进合作的基础,建立了联系,彼此互通信息就方便了。在“教联体”中,通过定期的家长会、社区讲座、学校开放日等活动,三方可以随时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联系渠道畅通后,家庭可以向学校、社区求助,学校可以请求家庭和社区配合,社会有关各方可以定期向学校开放、提供教育资源。
  联合是在联系畅通的基础上实现的。教育界曾经有个公式“5+2=0”,意思是说学生从周一到周五5天在学校,习惯等各方面有了进步,可是周末2天回家之后再回到学校,却又回到了原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没有形成联合,没有达成一致,家庭教育不仅没有支持学校教育反而在消减学校教育的效果。联合意味着家庭、学校、社会各方为了共同的目标,联合起来了,在教育目标和行动上产生了一致性,大家为了孩子的未来携手并进,共同担当。
  联合带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联动是“联”的目标和落脚点。联动是指家庭、学校、社会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采取共同行动,强调的是家校社在教育中的行动协同和共同创新。联动体现在教育的诸多环节和层面,比如研学旅行活动需要家校社联动,需要家庭支持学生参与,需要学校组织集体研学,还需要社会有关各方开放资源、提供方便。比如校园安全,需要学校采取防范措施、强化安全教育、落实安全责任,也需要家长对孩子做好安全教育、提醒孩子做好安全防范,更需要社会有关方面提供切实支持。联动要求打破“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单打独斗格局,是社会协同力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体现。面临科技浪潮和时代变迁,通过联动,我们可以探索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探索更加灵活、开放、创新的教育路径,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教育需求。
  联动是联合行动、共同实践,体现的是行动力和执行力。其背后是家校社在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教育思想和观念上的一致性。只有观念上达成了一致,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得到家庭、社会的理解和真正支持。
  “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联结到联动,每一步都是家校社协同的深化和创新。“联”生社会协同力,“联”生“1+1+1>3”的行动力,“联”生“5+2>7”的影响力。在“联”的基础上,全面集成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的各方主体和各类资源,实现家校社目标同向、组织协力、行动协调、资源共享,从建设协同育人网络到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教联体”的作用值得期待。
  (作者系本报编审)
作者:刘华蓉
《中国教育报》2024年11月10日 第03版 版名:校家社周刊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 上条报道:新居民家长何以认可安吉游戏
  • 下条报道:教育部教育家精神宣讲(港澳站)举行



  • 地址(add):北京东城区胜古中路一号院3号楼 邮编(P.C.):100029

    E-mail:citmc@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