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劳动和体育切入促社会化发展

各地动态 2024年4月8日 

    小学阶段是儿童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对孩子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探索有效策略,通过课内外结合的一系列丰富多元的活动,对学生开展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
以劳润心,构建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场。
一是启动“窗台课程”。鼓励学生在教室的窗台上进行“小种植”与“小养殖”。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植物和小动物的养护活动,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协作能力。
二是深耕劳动试验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学校的九大方面劳动实践课程,深耕健康润心田、美育创造田、体育风采田、生活技能田、志愿服务田等九大试验田,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三是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教师和家长都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并引导和支持孩子在服务中结交朋友、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很多学生在家长的带动下,积极投入到盲道安全守护者、助残共融沙龙等公益活动中。志愿服务后还会组织分享和交流。
以体育心,推动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学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重视育体与育心、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运动,让运动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除了定期举行学生运动会和跳绳比赛,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社团活动,涉及篮球、足球、棒球、跆拳道、毽球等体育项目。每个团队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引导队员在团队中树立共同成长目标,在团结互助中增强体质、磨砺意志,促进社会化发展。
以动促静,助力学生拥有稳定的心理状态。
“动”指的是心理状态的动态调整,“静”指的是通过调节达到新的平衡,使个体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学校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学习、了解与自身成长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学校注重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的心理教师进班授课外,每个班级每月还会开展一次心理班会,内容涵盖认识自我、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并根据学段特点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学校每周一次的“阳光心语”广播,每学期开展的心理讲座或团体辅导,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周活动,都受到学生欢迎,对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发挥了作用。此外,学校还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后服务体系。心理专家根据班级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活动内容,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摸排。学校根据“一生一策”的原则,在达成家校共识的基础上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一对一心理辅导。同时,心理专家定期与家长沟通,进行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 上条报道:像挖“富矿”一样挖出学生的“才”
  • 下条报道:一场思政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 地址(add):北京东城区胜古中路一号院3号楼 邮编(P.C.):100029

    E-mail:citmc@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