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思政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人才 2024年4月9日
|
|
|
3月初,在央视播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节目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付丽莎。节目里,神舟十七号飞行乘组航天员向付丽莎讲述了不少太空故事。 最近,付丽莎正忙着把这次独特的体验转化为教学素材,带到自己的思政课堂上去,她说:“北航的思政课教师要能让航天精神‘从天边来到学生身边’。” 这是北航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一个缩影。自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北航不断推动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掀起了一场以供给侧改革为引领的思政教育创新实践。 “一体两翼”建设思政课程体系 这个学期,对于北航学生而言,除了几门思政必修课外,还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等10多门思政选修课、专题课可以选择。 近年来,以思政必修课为“一体”,思政选修课和专题课为“两翼”的思政课程体系,是北航在思政教育改革中努力打造的新亮点。 谈及这次课程体系调整与重构的缘由,北航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义良表示,从量上看,学校思政课的课程体量已经不小了,“但是这些思政课不同程度地存在层次递进不明显、一些重大理论与时政问题融入课程不及时等问题,如何突出不同课程的特色,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如何打造有特色的思政必修课?在北航,相较于其他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多了一个特别的专题——“科技创新与强国使命”。 “在这个专题课上,我们先后邀请戚发轫、樊邦奎、李东等两院院士,‘北斗女神’王淑芳、运载火箭技术专家李光亚等行业先锋授课,把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课堂上的生动案例,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北航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徐宏潇说。 北航党委书记赵长禄表示:“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关键作用,要突出知识逻辑对学生的引导,要通过深入浅出的学理分析,启发学生深刻体会思政课程的道理学理哲理,培根铸魂。”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上好思政课 思政课到底如何上,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感? 2020年刚站上讲台时,思政课教师孙润南发现,一堂课只有三四名学生抬头,很多学生都在低头做自己的事。 怎么把学生的身体和心灵都留下?孙润南从创新课堂形式入手,建立起了双向师生交流机制,课堂引入设置5分钟学生交流机制;以两轮次各10分钟的课堂展示作为翻转课堂,并安排10分钟的点评、交流、现场打分;每周热点回顾10分钟…… 在孙润南看来,思政课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投入度要求非常高,“要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学生积极参与起来”。 如今,“中班教学,小班研讨,小组自学”和充分运用小组形式组织课堂实践的教学模式已经在北航得到全面落实。 此外,北航还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思政工作和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探索上好思政课的更多“得胜点”。 “一师一档”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填写本年度教学研究心得、同行听课感想、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的情况……每学年结束,和北航马克思主义学院其他教师一样,徐冶琼都要对自己的教学发展档案进行一次更新。 在徐冶琼看来,这份以年为单位、包含了教师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档案,不仅是一份成长记录,更是一种发展指引。2020年,徐冶琼从辅导员转为专任思政课教师,从初上讲台的生涩到如今的游刃有余,成长迅速。2023年年底,在第十三届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大赛上,徐冶琼的课堂得到评委高度评价,获得了特等奖。 在“一师一档”这样的个性化成长支持下,北航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人人尽展其才”。2019年以来,北航思政课专任教师由26人增加至57人,并实现了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其中,4名教师晋升正高级职称,14名教师晋升副高级职称。 北航校长王云鹏在与学校青年教师座谈时强调,“要深耕学科专业领域,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帮助教师“站上讲台”“站稳讲台”到“站好讲台”,北航多措并举。 围绕备课研课,北航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了集中研讨、集中培训、集中备课制度。“2019年以来组织全院集体学习、集中培训72次,组织各教研部或课程组集体备课166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高宁介绍。聚焦教学评价,北航建立了校领导、教学督导组、马克思主义学院班子成员、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参加的多维度综合教学评价工作体系,近3年来全体校领导共听课170余次,学院班子成员实现全体思政课教师听课全覆盖。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
|
上条报道:从劳动和体育切入促社会化发展
下条报道:以制度建设为科技人才“保驾护航”
|